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8章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4课时,前3课时学生知道了人的消化系统的构成,以及食物如何在消化系统中被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这节课主要学习消化系统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就能明白,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如何被人体吸收利用。因为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很有兴致,学习积极性很高。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如下收获:
一、仔细阅读,获得新知:
学生通过阅读书上第14页第一段,归纳、分析,可以自己总结:口腔和食管几乎没有吸收功能,胃能吸收部分水和酒精,大肠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绝大部分营养物质被小肠吸收,这样不仅归纳总结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归纳总结能力。
二、通过小组的观察活动,学生获得直观的感知。学生分组观察鸡小肠的结构,直观感受为什么小肠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场所,初步体会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三、观察课件人小肠的结构,深化知识。前面学生已经直观了解了鸡小肠的结构,初步知道了为什么小肠是食物吸收的主要场所。再次观察热人小肠的结构图,学生能深入了解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顺利总结出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的原因:
1、小肠很长,5~6米。
2、小肠内壁上有很多环形皱襞。
3、皱襞表面有小肠绒毛和微绒毛。这些特点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增加。而且,小肠绒毛内有很多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壁和小肠绒毛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进入血液,再由血液送至全身,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由此,可以深化,生物的所有结构都和他们的功能相适应观念。
四、学生动手制作小肠的结构模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当然,教学中也有不足,在组织学生观察鸡小肠结构时,有的学生嫌脏不愿动手,有的害怕不动手,鼓励、动员不到位。学生观察人的小肠时,观察顺序不对,不知从哪儿下手,总结观察结果,不会归纳,这还需要多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最后的制作模型时,学生太兴奋,秩序有点儿乱,我还需要多学习组织学生的能力。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2
乘着教研周之风,我与其他两位老师就《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课后几位专家对我们如何更好的上好这堂课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这不但让我发现了自身的闪光点,也找到了许多不足之处,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想,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可以更好地提升我的专业素养,有利于我的专业成长,在此感谢学校给我这么好的一个锻炼机会。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选自华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七章第一节,这节课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初步的功能,因此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自身展开教学,教学中尽量应体现通俗易懂。在课前,我对教材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正确认识本节内容的知识、地位及其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整合教材,然后对一些活动进行设计,本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从而使本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活动中,我能够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主体―主导”理论来指导教学。当学生参与活动时,教师多看,多听,多感受,在学生讨论、观察后,及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对消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的作用。
但是,上完这堂课后,我也发现了本堂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对于本节课活动的组织还欠到位,虽然进行活动的同学在积极参与,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学生在看热闹,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再细致到位一点,不要像蜻蜓点水般,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设计思考题时,应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思考,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导。
可能在教学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位尽快发现,然后尽快得以改正,从而在教学上得到不断的提升。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3
【学生学习反馈】
这是一节任务型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中能较自觉地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活动中,表现更为突出。
【教师自我评价与反思】
本节教学主要采用边探究实验边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属于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现对教学各环节作如下总结:
1、在备课过程中,我将教材内容以问题和任务的形式,将课堂教学设计成探究任务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学习。并通过多媒体课件,用阅、听、看等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了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
2、课前,我自己动手做了实验,对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在备课时制定相应的教学措施。
3、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回忆品尝馒头的味道,再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采取分组探究问题的形式,随机抽组讲解、让每个学生都带着任务去开展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时,教师采用多媒体给学生适当的提示,采取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完善实验计划。
在学生探究阶段,我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在学生实验过程中不断巡视,及时掌握学生实验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及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辅导,让学生在实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为今后规范实验操作打下基础。同时,这也是我探查学生学习情况的良好时机,为后面的整合、精讲及以后的教学安排提供具体的学情资源。
4、存在的问题:
①由于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制,出现语言表述不准确、思路不清楚的情况。
②部分学生不敢大胆质疑,畏首畏脚的。
③有的学生加入碘液的量过多,浪费了材料。
④留给学生实验时间和结论分析时间稍少,导致表达交流环节效果未达预期效果。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4
《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第四单元第二章的内容,该课在从整体了解人体构成的基础上,围绕消化系统帮助学生学习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所经过的主要器官及食物变化(分解和吸收)过程,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给消化系统带来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通过设计制作模型进一步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同时激发学生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这一节课教学时,我注重了以下三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以往很多教学情节都只是为导入新课而设计,1分钟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后面的环节又重新设计一个完全没有关联的情节。这样就显得很造作了。这就范了教学情节设计大忌:为情节而设计,太过牵强,生命力太短,意义不大。
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意避免了生硬的情节,而是设计了一个故事情节贯穿整一节课教学。一个故事情节贯穿始终,既有开启课题,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完成知识能力目标,又能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最终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社会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所有环节一环扣一环,逐层深入提升。
首先,我让学生看一段有一小孩吃饭不定时、暴饮暴食、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最后肚子疼送医院的一段视频,画面最后停留在医生给这个小孩作完检查。
这时我让学生来当一回医生,给小孩诊断一下他有可能得什么病。我赶紧趁热打铁引发学生思考消化系统构成与消化、吸收过程,从而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然后再通过一段小孩消化系统器官的“对话”,引发学生如何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讨论,从而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对这一情节非常感兴趣,也较为投入,通过第一个视频学生的兴趣得到很大的调动,发言非常踊跃,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基本上都能准确地诊断出病情,有些同学还能指出病因,并开出药方。第二个视频将小孩体内的消化系统类比成工厂,拟人化的对话,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考、讨论。同时因为贴近学生生活的原故,学生也较容易容易理解,便于分析、讨论。
二、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探究消化系统的结构时,我设计了拼图游戏,让学生在拼图的游戏中认识各种消化器官及其在人体中所处的位置。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了解消化系统,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让学生进行拼图游戏的基础上,小组之间互相按顺序说说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其作用。从而认识到消化与吸收的过程。在教学消化系统与日常生活习惯时,让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故事情境中去分析病因,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散思维,思考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保护我们的消化系统等。
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纵使课前千锤百炼,实际教学中也会出现不确定的因素,给教学带来一些遗憾,有遗憾就要反思和改进。反思本课教学不足之处关键在于:
首先,最大的失误还是备学生不足。
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备课时,没有“吃透学生”,没有正确估计到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困难。探究式教与学的基本要求应该是要从学生“所在位置”出发,了解他们困难所在。但在教学设计中,却高估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接受能力,错误估计了学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难。以为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拼图游戏及几分钟的视频解说,学生便能轻而易举的理解消化系统的.全过程。因此,当要学生复述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时,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觉了。
其次,探究教学过程略显僵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仍不够紧密。
探究式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基于他们自己的亲身在经验并发展他们好奇求知的天性。在这一课教学时所设计的故事情节虽然学生也容易理解,并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质基本上还是“要我探究”,没能充分体现“我要探究”的主动性。试想,如果课前直接让学生先进行早餐,一边细嚼慢咽,一边去感受食物从嘴里一步一步进入消化系统被消化与吸收的过程,更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也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以及消化与吸收的全过程。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如此,才激发教师们不断地反思、改进,在课堂教学中一步步成长。也以此勉励自己在反思中进步。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5
上完这堂课后,我也发现了本堂课的许多不足之处,对于本节课活动的组织还欠到位,虽然进行活动的同学在积极参与,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学生在看热闹,没有起到面向全体学生的作用;在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再细致到位一点,不要像蜻蜓点水般,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设计思考题时,应留给学生充分的余地思考,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导。
(1)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总结不到位。在概括“糖类、蛋白质、脂肪都是在那些酶的作用下、在那里分解的”思维混乱。
(2)学生的识图能力欠缺。例如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学生能从字面上记住“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皱襞表面有绒毛状突起“,但指图找出哪些是皱襞,哪些是绒毛状突起,就说不清楚了,教师今后还需多加强指导和训练。
(3)学生对演示实验兴趣很浓,也乐于动手操作,现象描述也很准确,但只停留在观察的层面,还不会分析,如“胆汁乳化花生油”这一实验,学生分析不够到位。今后教师还应在“导”上下功夫,既不强加结论给学生,又让学生合理得出结论。
在经历课堂的检验后,我将继续反思、不断进步、充实自我。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灵活,更加丰富多彩。
消化和吸收教学反思6
1、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基于生活经验合作探究,化抽象为形象,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创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来组织教学,而且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本节课体现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利用挂图、模型等形象直观。从生活出发,发现问题,激发兴趣,设疑导入。
3、本节课突出“先学后教”教学方式,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时间、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合作者和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引导学生动眼观察挂图、模型,动脑思考分析问题,动手思考完成自学检测,然后大家动口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4、贯彻生物学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出示挂图和模型展示各消化器官的结构以直观的教具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积极思考各器官的功能,教师出示课前制作的模拟小肠结构以及配合“资料分析”,能够顺畅地推测出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小肠这一正确结论。这样对重点问题重点分析才能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5、采用淀粉试纸做实验避免了学生收集唾液的不便,实验更简便,更利于操作
本节课要注重对学生的组织避免实验时部分学生看热闹,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还不很到位,识图能力还较差。对实验的分析能力也不足。这些都有待今后教学中进一步加以培养。